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对“智能化”的强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依赖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支持。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城市的贯彻落实,事关城市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基层和谐稳定。2017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信息化是我国“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社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化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应该成为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社区治理信息化有何必要性、可行性,有何发展路径?
成为时代需求的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
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逐渐运用到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是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区治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是“四化”同步的要义,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后,区域人口控制放松,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致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车道。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需要城市社区治理方式的改进。最后,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是适应流动人口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逐渐增加,这一群体生活空间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有效的信息化治理是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的可行方法和路径。
中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撑。目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移动通信技术等都为社区治理信息化提供了基本的平台支撑。此外,相关配套设施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社区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一项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比如共享单车的普及离不开GPS定位、移动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推进等。目前城市社区的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配置水平为城市社区信息化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基本素质的提高保证了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的实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使用电子设备的比率逐年增高,从观念意识上逐渐接受并运用信息技术,从而保证了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的普及。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的高效性,各项管理指标的全面准确性,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有效便捷的服务支持,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因而城市居民的自我需要和参与为社会治理信息化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基础。
要注重主体、内容、服务中心等多方面联结
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要注重主体、内容等多方面的联结。其中,城市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社区居民。城市社区服务主体联结信息化是指城市社区服务主体之间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联结,实现信息的传递畅通。社区服务中心是进行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依托。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社区服务的内容包括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通过特定的社区服务平台将服务信息公开,实现服务提供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目前,社区治理信息化的相关规范主要是通过政策文件的方式推广,而要真正促进社区治理信息化发展,首先需要实现社区治理信息化的制度化,并逐步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通过法律法规完善社区治理信息化的主体、构成要件、内容、方法等,使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有法可依。
此外,需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资金。尤其要加大对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硬件和软件配套的投入力度,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展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所需资金的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多方支持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发展。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主要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选拔和选用较高层次人员担任社区工作人员,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社区治理的能力。